春满山河,人间烟火。随着绝大多数城市进入“后疫情时代”,提振消费热情、拉动经济复苏,成了摆在各地面前的紧迫任务。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,全国多地推出消费券,广西、南京、合肥、杭州、佛山、郑州等地成为首批发放消费券的地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已有数十个省、市推出消费券等鼓励消费举措,涵盖餐饮、文旅、住宿、体育、汽车、家电等生活消费服务众多方面。

消费券作为一种专用券和经济政策的工具,在当前形势下,是应对疫情、推动国内消费扩容提质的有力手段。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测算,按照10至15倍杠杆区间进行估算,消费券会对社零总额的同比增速产生抬升作用,消费券或可让消费增速超过8%。

以杭州为例,截至4月3日,第一批消费券已经兑付政府补贴9400多万元,带动杭州12亿元消费市场,这种撬动效果在10倍以上。可见,消费券发放确实吸引了消费者,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。

提振消费不能只“蒙眼发钱”,发放消费券要精准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。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,如何平衡精准与普惠,如何最大化发挥乘数效应,不只是个“良心活”,更是个“技术活”。

从首批地区的实践来看,依托支付宝等数字科技平台的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,可有效做到精准发放,防止冒领骗补,解决了传统纸质票据可能产生的“被倒卖”问题。同时,通过大数据统计,确保消费券能够投放到亟须的行业和领域,保证消费券只能用于真实消费场景。相比实体券,数字化后的消费券可实现灵活可调整、公平可追溯。

细心观察便可发现,本轮消费券可谓百花齐放。比如,广西、南京、杭州等多地政府通过支付宝发放消费券,而湖南、重庆、济南等地则选择了微信小程序,这是地方结合当地实情的自由发挥,也提升了公共事务的办事效率。不过,选择靠谱平台、减少操作风险,仍是题中应有之义。反之,如果非要逼着地方部门选择不靠谱的平台发放消费券,或者大包大揽自己研发平台去发券,恐怕悖逆效率又戕害公平。政府、平台、商家良性互动,既恪守边界又互为补益,才是应有的姿态。

消费券发放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包括疫情的严重程度、财政收支水平、消费市场复苏速度、居民消费信心等多方面,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。不宜仓促跟风、更不宜使用“摊大饼”的形式一哄而上。只有精准定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、定位消费信心不足的地区、定位复苏信号不明显的行业,才能发挥消费券小马拉大车的作用。

消费券除了在短期起到恢复经济发展的作用,从长远来看也具有积极意义。发放消费券某种程度上是数字基建在应用中的实战演练,它对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意义。通过消费券与数字基建这对拍档,蓄势已久的数字经济正厚积薄发,助力地方消费市场快速回暖升温。在消费已连续6年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背景之下,小小的电子消费券,正吹皱内需市场的一池春水。

标签: 红包雨